查看原文
其他

Meth |面对未来的110亿人口的建筑难题,半个世纪前的他早已忧心忡忡

语色 阿克邦 2021-01-25

Yona Friedman,匈牙利出生的法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 1959-1961 年提出的关于 Mobile Architecture移动建筑 的理论



本周的 Methods 篇,我想做一个关于 Utopia乌托邦 的专题,因为偶然借到了一本似乎是蛮冷门的《Exit Utopia: Architectural Provocations 1956-76》,里面记录了二十世纪 60 至 70 年代文化动荡和社会背景之下的一批具有远见的建筑师及艺术家的作品,包括此前提过的 SuperstudioArchizoom 等在内。Friedman 作为本书的开篇人物,今天登场,部分图片 google 找不到所以我扫描了下来,好的背景废话完毕。



Friedman 的城市设想的起因很简单,在当时地球上有 30 亿人口,代表每公里居住密度中就会有 80 位居民,相当于法国大陆的平均人口密度,而这个人口数量还会以 不可预计 的速度持续增长着。怎么说呢:

...如果你要从头数到 30 亿,需要 45 年;

...如果你需要为每一个人提供一辆汽车,那么需要全球汽车生产厂商持续生产 300 年;

...那么如果汽车是不必要而住房是必要的,为这 30 亿人中的每一个人建造一个居所会花多少时间呢



答案 Friedman 没说,但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必然是个可怕的数字。Friedman 认为当时社会中有三种不可控的转型趋势:集体心理生理转化技术转型会导致两种极端的城市格局:一是以个人为主的孤立的低人口密度覆盖的城市;二是一个致力于公共生活和集体设施的城市。



而目前来说,这两种人群 “隐士” 和 “社会性人士” 两种极端状态正在 “被折衷”,即他们是无法共同居住的,而城市却迫使这相反的两大群体共同居住在一起,当时的城市规划方法 不允许 居民有 自由选择分散或集中 的权力。因而 Friedman 提出了一个 Indeterminate Town Planning不确定的城市规划 理念:



如何变成 “不确定的城市” 呢?

首先,传统的城市结构不适用于新的社会,他建议采用 可移动、临时的、轻便的 结构来取代刚性的、昂贵的传统建筑结构;其次,他提出了空间所有权的概念,即与原先地面所有权不同,保证地面、地形的自由性和适应性。概念图如上二图。



为何要保证地面(地形)的自由性呢?

很好理解。Friedman 其实设想了在 2000 年地球人口将达到约 60 亿(查了一下真实数据居然还蛮准的:6 089 661 543),这个数据意味着我们将尽量使得整个可利用的地球表面被农业覆盖,且不允许由于过于分散或是低密度的城市化而形成的土地浪费,所有的一切意味着仅仅利用地球表面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集中即意味着需要功能即空间的叠加。而建筑师必然要考虑到如何使得居民可以自由组织或是重新使用他们的住所,而尽可能减少对于地表的破坏。



综上,他提出的概念是:一个架于现有城市肌理的大框架。建筑自身仅仅提供一个框架,而居民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和想法建造自己的住所,没有任何的所谓世袭或是设计师限定的空间。



而通过这样的三维框架结构,其空隙间可提供的空间是极其自由的。居民可以通过架设预制的、轻便的地板易于安装的隔板容易地搭建他们所需要的空间。而管理者通过气候控制来减少隔板的使用需求,最主要是要解决 声音光照 的问题,这在此前的剖面 diagram 中画出了光照示意图。



当然这个巨型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也有前文所说功能叠加、分层的问题。从1 至 8分别为:1.现有城市;2.叠加的住所或是办公室;3.叠加的交通线;4.现有的铁路线;5.办公或商铺;6.主要的交通动脉;7.空中农业;8.现有的地铁线。



Friedman 基于原先的城市肌理布置了他所设想的新框架,就建在现有城市的上方,由此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有城市肌理和减少新建设对原有建筑的拆除。新建筑框架大概占据了原有城市表面面积的 2/3,假设增加的新建筑框架带来的是每公顷 800 居民的人口密度,那么这座城市的平均住房密度就将从 326 位居民跃升至 850 位。(800x0.66+326=850)



这些规模如同一个城市的框架被 Friedman 称为 Spatial Quarter,它由三维的立体网格模块组成。网格中包含25 至 30米的可用面积单元,而这些单元就是住房和办公的基本元素。而他们的放置则是根据底下现有建筑结构来安排,必须保证现有建筑的采光和通风,因此理想的框架上单元密度约为50% 至 60%



移动建筑 的点则在于,单元的功能变化是可以通过改变楼板单元在框架中的位置而实现的。由于某些特定状况的需要,如光照、通风、交通、体积规模改变等等原因,可以对楼板单元进行移动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功能结果。



由此一来,即便这个框架是个跨度有300 至 1200米不定那么大,靠着塔柱的支撑,它仍然能使得城市的 “上下层” 都具有活力,而新的城市结构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Mobile Architecture移动建筑 中另一个新颖而大胆的理念是 Friedman 提出了 将农业进行工业组织。在未来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农业将会位于高密度的城市内部(每公顷约 1000 居民),他认为保证农作者的生活质量和普通城市居民一样,是避免农业社区被孤立或是被吞噬的根本。



同时,Spatial Quarter 与农业合作的重要目的就是保证城市居民的食物供给,那么许多与大城市供应困难相关的设施或建筑(如市场、蔬菜中介等)就可以消失了,而食物的运输则通过地面和地下的交通系统快速运达目的地。(由于移动城市中已经有服务于居民的交通干线了,因此地面的交通压力就会大大减小而能够分配给货物运输)



这个想法相对于赖特的 “广亩城市”* 的想法,似乎是一个更为积极的融合农业和大城市高密度人口的方式,更符合都市农业的概念。毕设时接触了深圳地区的农业现状,发现深圳就是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无农业的状态,大量的蔬果都需要通过进口或是从外省运输而来,少数的农业园区或是科技园零星地分布在城市中间。原本高密度的城市交通网络更加拥堵。

*赖特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概念,主张现代的城市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主张取消那些大城市,而采用一种分散的城市布局,以农业为基础,并通过汽车作为沟通的方式


广亩城市构想图


移动建筑 一旦建成,城市的住房密度和人口将会达到原先数量的150%,预计将会在未来15 至 20年达到这个数字,而通过 Friedman 的设想,道路设施密度也会由于移动建筑的结构出现从1% 增加至 10%,恰好与人口增加后的需求相当。



其实把整个移动城市的尺度缩小到建筑尺度,就是一个 Fun Palace。巧的是我上学期的方案跟这个也有点类似,虽然考虑得没有 Friedman 那么细致,但是也是一个横跨现有建筑的小尺度框架模块。



其实谈框架和移动模块,不算是很新颖的话题,但是书中 Friedman 篇之后整理了同时期其他建筑师做的方案,似乎都是相似的框架结构和模块单元,并且建筑发展方向都是向空中发展的趋势。先是 Frei Otto 1958 年的方案 “Adaptable Architecture":



Nicolas Schöffer 1970 年做的 Spatiodynamic Tower



然后是 Eckhard Schulze-Fielitz 1959 年做的 Space City。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方案的时候恨不得掐自己一把大腿,此前我原本有设想根据一个儿童玩具模型做成一个非均质的模块化建筑,但是碍于BT课程进度后来放弃了,看到这个 Space City 几乎实现了我想要做的样子阿,不过这个是后话了,以后可以慢慢聊一下那个玩具和这个 Space City。



起这个推的题目想了我好久,也没想到什么特别合适的,居住在现在我刚看差不多 73 亿人口的地球上,好像没有 Friedman 设想的那种建筑出现,毕竟有很多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上学期TUD的 Why Factory 课题是 MVRDV 的 Winy Maas 提出的设想未来(2100年)世界的 110亿 人口的情境和建筑,如果由你来想,会是如何呢?



#Yona Friedman #Mobile City Planning #


更多文章:


Arch |不必停留于想象,多维空间的感知,用有色玻璃就可以实现

Meth | 改变不了世界,试试从漫画发声

Meth | 服装和空间,不只是沿袭形式感那么简单

Art | 试问哪个建筑师没有个机械梦?

Photo | 工业区改造风大热的当下,不如先来补补工业建筑类型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